民国时期于谦墓园文革前于谦墓地下的

  • A+
所属分类:石碑
摘要

于谦祠依墓而建,五百多年来,屡毁屡建。对整治一新的杰作,李铎很开心,欣然命笔,自撰《流芳百世碑》,感慨“孤忠大节,古今同悲”,愿“后之人与我同志,继而新之,则庶几祠墓之恒如今日也夫”!

【编者注】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又号廷一,别号解安,河南考城(今民权县)人,杭州府钱塘县人。 ,浙江省。 永乐十九年进士,后随玄宗平定汉王之乱。 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他强烈反对南迁的想法。 他支持戴宗,组织军队,率领22万大军在北京九门外列阵,击败奥拉军队。 英宗建立,于谦被小人陷害杀害。 成化初,复官并祭祀。 弘治二年(1489年)谥苏民。 万历年间,改谥中素。 有《于中素集》。 《明史》称赞他“忠义正直,与日月争光”。 于谦、岳飞、张皇岩并称为“西湖三杰”。 后来又在西湖畔的三台山麓修建了一座墓祠,供后人瞻仰。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在“夺门之变”中复辟,于谦以“谋反”罪被冤杀(正月二十三)。 两年后,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墓葬七座。 据说其中六座是于谦父母以上三代人的坟墓。 于谦被杀后就埋在下面。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

民国于谦墓地

祭父碑文对联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

文革前于谦墓地

于谦墓墓道早遭破坏,“文革”期间牌坊、碑、亭、翁忠、石兽、墓均被毁。 “坟墓受损,墓碑倒地,祭台翻倒,香炉翻倒,墓地杂草丛生,列出的翁仲、石马不是缺胳膊,就是缺肢体、缺臀,无一例外” “它们都完整了。而且寺庙内外的所有陈设都被彻底毁坏了。彻底毁坏了,墙壁也残破不堪,令人心痛不已。”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

于谦墓正面平面被毁

1982年重修于谦墓,将原来七座墓改为一座。 现在的墓为石结构,呈马蹄形。 墓高2米,南北宽23米,深30米,墓道长90米。 墓碑被重新雕刻。 ,写道:“明少保、兵部尚书,在陵园赠太傅仲素谥号。” 墓前设有祭台、香炉。 碑下的浮雕牡丹座和墓前的石祭台均为明代原物。 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辰600周年,在墓道两侧设置了仿明式石像、石兽、牌坊。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碑文对联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

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

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碑文对联

修复后的于谦墓

2006年5月25日,于谦墓作为一座明清古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谦祠依此墓而建。 500年来,曾多次被毁、又重建。 现存传统祠堂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1890年代重建,白墙灰瓦,红漆门。 祠堂有前殿、正殿、后殿三进。 前殿与正殿之间,有南北厢房各一间。 厢房北面还有配殿。 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 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 。

于谦寺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多年规划建设,形成了集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于一体的于谦祠景区。

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

关于于谦寺的规制及变迁,清代李卫编撰的《西湖志》中有“景公寺”的记载。

祭父碑文对联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

据记载:“弘治二年,钱子府孙希、殷冕,受楚衍于礼、客氏指教,纷纷请旨,命建庙,赐匾额。 ”

成化帝即位当年(1465年),接受御史赵敖的建议,撤销了所谓“于谦党员”名单,为于谦洗清冤屈。 于谦之子于冕从龙门放戍,上书朝廷,请他参考宋岳飞、今王绩的例​​子,追谥他。 年仅一岁多就卷入国家存亡和皇权更替风波的成化帝,原本是“年闻钱不平”。 他读完书后,表现出极大的仁慈,恢复了于谦生前的原名。 八月,为勉励群臣忠国,将帅效劳沙场,特派行旅统帅马嵬南下杭州,祭祀钱谦墓。 惜他的忠心。”“杭州百姓闻讯后,“无不激动,叹息”。 他们急忙集合,赶往浙江高唐御史刘奎的衙门,要求按照成化帝“怜忠”的圣旨的话恢复太平。 于谦故里改名为“连忠寺”。 于勉被杭州人民的真诚所感动,蘸着血泪的笔,将父亲的一生事迹记录在手。 他请了杭州同乡、大理寺大臣夏世正。 着有《连忠寺志》,刻石碑,一时流传于大众。

二十多年后,弘治二年(1489年),于勉又上奏奏章,称“尸体一旦先暴露,乌鸟事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 而且连忠寺又小又窄,又在城里的太平巷里。 并不依赖三台山于家的祖坟。 如果长期无人看管,必然会倒塌。 恳请皇上准许“将连忠寺移至陵墓,上书祠堂”,并拨附近户户看守。 经历过宫廷深处个人变故的明孝宗,一时多愁善感。 他答应了于勉的请求,将其还给干特祭父墓碑五字对联,担任光禄、诸国、太傅郎中。 家族始祖为他立庙,额上赐号“景公”。 “春秋时期,为人配了一名侍卫,不让他做杂事,一人祭祀,一人祭祀。” 由此,寺庙与陵墓合二为一。 张宁的《景公寺碑》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

张宁《精功寺碑刻》

又记:“嘉靖十六年,巡御史周汝元,属钱塘知府李年信之。其后有御史傅凤祥、严琳、王慎,盐巡御史高峰”。万历三十年改,谥中素,命祭荣寺。

该寺建不久,但经过数十年的修缮,很快就被毁坏了。 当时的编年史:“寺庙看上去十分破败,楼房一片废墟,楼房断壁残垣,运河四散,树木被宰杀遮盖蚱蜢,猫头鹰在哀嚎。” 这里充满了破败、萧条、荒凉。 嘉靖十六年(1537年),浙江按察使周汝元巡谒于谦寺墓。 面对破败不堪、令人心寒的祖坟,我不禁悲切地叹息,并命钱塘县令李念修葺。 他在祠堂左侧另辟一室,塑于谦父母颜昭、刘像,供奉。 地方官员付凤祥、严林、王慎、高飞先后协力修缮,断断续续,前后五年,“废墟尽除,新建”。 ,装潢明亮,一看便显露,严严实实。”规模越来越大,面貌焕然一新。

万历十七年(1589年),最高行政长官兼浙江巡抚傅孟春特奏请改谥号,理由是“‘苏’字不足以形容太傅的一生,因为他无与伦比的成就和忠诚。” “蜀”,请将“苏民”改为“中民”。 万历皇帝答应了,但还是觉得有些意犹未尽,便大笔赐谥他“忠肃”。 次年(1590年),下旨安排买办祭祀和香纸,并派傅孟春代表朝廷谒干寺墓。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武陵人御史杨和捐俸禄,请人“聚工材,扩文体”,扩大范围,扩大规模,使祠堂“就像一座低巷房子”。 “坚守”挺立,“赐刻剑而徐涛立,筑风狱结构而尊庙,筑陵以迎外藩之冤”,三者”三足鼎立,“便成了湖上一道奇景。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碑文对联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

陈继儒碑《重修陵园中肃》

又记载:“国顺治年间及光复年间,仍命春秋祭祀。康熙三十一年,知府李铎重修,自记。 ”

清朝时期,于谦墓也曾多次修建。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杭州知府李铎“不遗余力管理”,“重修龚宇祖墓”。 于谦的祠堂原位于墓前,“不谓神宅”。 而且,它所占据的场地又小又破烂。 如果在原址上进行修缮,则无法有大的改善,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决定在旧寺建一座新寺。 寺庙右侧的土地被平整,变得宽阔平坦。 新庙“阙向日”,坐东朝西,雄伟壮观。 后来又建了一座宿舍,名叫祈忠祠,是祭祀于氏父母和子孙的地方。 于谦墓原有七座墓葬,长期无人看管,杂乱无章。 它们“杂草丛生”,遭到破坏,几乎变成废墟。 “现仿岳墓规制”,进行整顿,使其“清朗敞亮,通畅无阻”。 特使的忠孝之心永垂不朽,也将是对大众、对未来的大福。”李铎对新装修的杰作非常满意,高兴地题写了“千古香碑”。他感叹“孤忠大节,古今同悲”,希望“后人与我同志,不断创作新作,苍生百姓”。会更好。”寺庙和坟墓历久不衰!”

祭父碑文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

李铎《长香碑》

乾隆皇帝对钱这样仁慈忠厚的大臣将领,采取了豁达宽厚的态度。 他执政六十多年来,曾六次巡视江南,六次出访杭州。 自然,他也来到于谦的祖坟前,祭奠于谦,并在额头上题写“忠心斗志”以表嘉奖。 盛况排场、级别之高,是于谦墓兴衰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祭父墓碑五字对联,历来为人津津乐道。

历经雍正七年(1729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两次小规模修葺,至道光元年(1821年),于谦寺“不到三十年,已失去旧貌”。乾隆一卯”,杭州当地政府耗资800多两,历时5个多月才重建寺庙。 次年(1822年),先任浙江按察使、后任浙江盐运使的禁烟英雄林则徐第二次在杭州为官。 他捐出官俸禄,提议筹集四百金,修缮干庙墓。 他写了一副“众议久而定,何处更寻此人”的对联,并亲笔撰写了《重修中苏公庙墓》,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杭州先贤的敬佩之情。 。

祭父碑文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之年,杭州当地村圣林则徐所建的于谦庙墓“已成废墟三十余年”。 ,多年来一直是一片废墟。” 一些建筑物“倒塌成废墟”。 ,“楼房倒塌”,到处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大门险象环生,眼看就要倒塌。 参拜寺庙时,我感到“心碎”,自发组织装修食堂、装饰佛像。 但由于时间紧张、资金不足,这只是“支援措施”,并没有涉及整个寺庙的重建,所有的后殿和山门工程都得借助同志们。” 不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火波及于谦寺。 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入杭州,所到之处砸佛烧庙。 于谦的祠堂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 俗话说“祠堂毁了,木头都没剩下”。 七年后,同治八年(1869年),为了重塑于谦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县民吴旭、濮宜孙等人请求拨款重建于谦祠。 现存三座建筑及南北厢房均为旧遗存。

清末民初,世纪之交,战火纷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然而,据民国《西湖新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浙江布政使颜仲基和民国三年(1908年)浙江巡抚朱睿民国时期(1914年),分别两次修建于谦墓,声誉较好。 保存如下:“明兵部尚书于谦,谥号仲素之墓,位于三台山下,树千千,碑数百尺。”

祭父碑文对联_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

于谦庙原始布局

余学勤在《余忠肃公史迹》手稿中回忆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随父及幼张恭探望钱氏。钱氏墓地。当时的墓道起于杭州清波门外,紧邻净慈寺,有石坊,称“余墓道”,沿着蜿蜒小路,到达赤山堡三台山。有庙、墓一座,庙名“景公”,有景公石坊;庙分前后三进,上悬名人匾额、牌位;庙内有庙宇、墓室。后门龛内有一公众人物雕像,座前设有供桌、烛台、香炉等;殿后左侧门外为墓座。 ……墓前立碑,碑文十八字:“明少保、兵部尚书,追赠太傅于墓地,谥中素。”碑前有黑石祭案、亚麻香炉、烛台。 墓前,左右两排,列有翁仲。 、石马等”(有关于谦寺的相关文字大部分整理自2004年《杭州市政协》第七期《于谦寺的知名度》一文,特此感谢原作者) 。

另:明代谈迁《枣林杂组》于谦篇“于谦”有关于于谦墓及其祖坟的记载(真伪待定,仅供轶事探究),原文为如下:

”余少宝给姐夫寄了一封信:五毛钱的小薪水。

少宝的祖先是当地某位大师的坟墓,价值极高。 少保立即写信给儿子,命其迁葬。 子棉得到了书,搬到了坟墓里。 如果他下令封印,就会说出地主的故事,他半年之内都无法逃脱。 手稿现保存在家中。 (《张远安传》)》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

对联祭墓碑父字写法_祭父墓碑五字对联_祭父碑文对联

这段话说的是于谦命其子于冕将杭州于氏祖坟从原墓地迁至别处。 半年后,于谦被冤杀。

据钱谦弟玉泰氏族谱记载,九思公葬于叶家桥附近; 泽葬于又庆墓,两代同坟; 任氏,字彦昭,葬于杭州三台山中苏墓地。 他的官方职位; 泰,字静乐,墓与中素公昭穆同; 于太子名秋月,墓在金宫地,号九子渊潭; 吉子多,字振之,生于自贡第三代第九代始祖,墓经考查,置于九子坛内。

由此可知,于谦受赐修建景公寺后,此地附近至今还埋葬着该家族的后人。 于谦在杭州有三代祖坟。 据记载,于氏家族的祖坟原深埋在深山之中,坐落在有香茅。 于勉的祖坟本应迁至叶家桥九思公菏泽墓地(与父亲同坟),遂迁至现址。

《枣林杂组》中“于谦”一段记载:当地某位大师说,他家祖坟价值极高,大概是为了避免朝廷怀疑。 当时于谦已经是朝廷重臣,权柄朝野,于是赶紧安排安葬在别处,但还是没有逃过灾难。

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于谦的父亲是被赠葬的,或者是葬在三台山的。 或许当时当地师傅所说的价值极高的祖坟,指的就是他父亲在三台山的坟地,于谦暗中命令于勉重新整理祖坟。

大胆推测,当时的七座坟墓应该包括:九思公、泽公、任公、于谦、于泰、于勉、于吉等人。 不幸的是,墓葬被毁后,没有任何信息被保存下来,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空缺和遗憾。 更有消息称,根据相关记载,重修于谦墓时并未发现任何证据或纪念性遗存,以致近代一些人对钱氏的真实埋葬地点产生了怀疑。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史料,或许以后。 天才人才可以进一步验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杭州西湖于谦墓的修缮开放,足以承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崇敬,以及于谦家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 也将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传统文明的高地。 。

(图文整理:于振华、于智、于俊才)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