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贡院考棚: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攒尖顶碑亭

  • A+
所属分类:石碑
摘要

贡院是科举时代士子应试的考场,开科取士的地方。两通碑曾目睹了中国最后的科举考试在此进行的盛况。◎河南贡院见证科举历史重修后的河南贡院,与当时北京的顺天贡院、南京的江南贡院和广州的广东贡院,并称为中国四大贡院。开封的河南贡院,也成为这一考试的终结地而被载入史册。

/strip/interlace/1/quality/85" alt="#6547e154-a91b-40a3-8812-8bc0e0369c3a#">

/strip/interlace/1/quality/85" alt="02">

河南贡院碑亭 建于1963年

29+1-9843-1bb082c96a1f#" alt="03">

河南贡院大门(摄于20世纪初)

/strip/interlace/1/quality/85" alt="04">

河南贡院考场(1989年摄)

江南贡院石碑_江南贡院的历史_江南贡院大门

/strip/interlace/1/quality/85" alt="05">

河南公园执事楼(1984年摄)

/strip/interlace/1/quality/85" alt="06">

1732年《重修河南贡院》碑拓片(部分)

/strip/interlace/1/quality/85" alt="07">

1844年拓片《重修河南贡院碑》(部分)

记者 赵慎珠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中轴线西侧,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尖顶碑亭。 每一座亭阁都矗立着一座高大厚重的石碑。 石碑略有斑驳,但字迹依然清晰。 称为“贡元碑”。 两碑亭位于清代河南贡院旧址。

江南贡院石碑_江南贡院大门_江南贡院的历史

贡院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考场,是开科取士的地方。 良通碑曾见证了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盛况。

时间过去了,已经一百多年了。 一代代师生日夜在此诵经念诵,教诲已深入人心。

◎清末最后一次审判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往西安。 第二年,事态平息,慈禧一行回京时在开封停留。 慈禧、光绪下令,将1902年8月的顺天乡试和河南乡试合并,在河南贡院举行,1903年2月和1904年3月的国试也在河南贡院举行。

消息一出,开封古城顿时成为焦点。 两省乡试,数以万计的进士参加考试; 两科联合考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人参加了考试。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负责考试的国家官员、各路钦差大臣和考生。 他们带来了仆人和职员,后面是商人、银行、书店、演员和艺妓……

数万名外国人聚集在开封,从考试前到考试后停留数十天。 船只频繁,车水马龙,开封城内人头攒动。

原来的考棚远远不够,光绪皇帝下令重建河南贡院。 一时间,开封大兴土木。

修复后的数万个考场一字排开,每排二十个考场,十分壮观。

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持续三天,并在清晨点名。 公园正门、二门、三门均设有巡查人员。 考生通过此项检查后,即可进入编号房间,逐一参加考试。 考生从进考场到第一期结束三天内不得外出,就像进了监狱一样。 第一次考试交卷后,考生可以像休息一样走出考场,然后进入第二次考场。

冯友兰在《三松堂全集》(卷一)中记录了1923年他在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任哲学教授时所见的考棚:“宿舍内的建筑是一排排长长的雕像。房屋像一条走廊,每排房屋按照《千字经》中“天地玄黄……”的顺序都有一个代号。每排房屋都有许多隔墙,分为许多个网格就像鸽子笼。考试时,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占据一个网格。如果在这样的网格中间挖一个洞,那就是一个天然的厕所...在这样的地方,一个人考试考试要停留两三天,这是他睡觉的地方,这是他做饭吃饭的地方,也是他写字的地方。如果这样做两三天,身体不好的人,或者有潜伏疾病的人,很可能会发作,而他们将无法得病。如果治疗得当,可能会发生死亡。”

江南贡院大门_江南贡院石碑_江南贡院的历史

士人以坚定不移的决心蜂拥而至科举,因为“苦苦十年,无人问我,一举名满天下”。 即使是仕途最低的进士,也能在家庭中大放异彩,更何况考进士后还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无限风光。

1904年甲辰会试,仍考政策理论,共有进士273人。 《三类清秘书文》记载,这次考试的第一名是谭延闿。 进士后的殿试,第一名是刘春霖,第二名、第三名分别是朱汝贞、商言。

河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学春表示,有关最后一位状元的种种传闻,让这次科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1904年是大旱之年,人们热切期盼春雨。 慈禧在检阅宫试政策时,看到“春霖”二字,立刻想到了春风化雨、落下甘雨的意思。 刘氏的籍贯是京畿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省),“肃宁”也有“春雨”的意思。 象征着一片寂静安宁的和平景象,这一切对于处于战乱边缘、濒临崩溃的清朝来说,自然是一个吉祥的征兆。 慈禧做出重大决定,任命刘春霖为状元。 刘春林在联考中排名第17名,通过了一等奖。 名单公布后,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轰动。

◎河南贡院见证科举历史

唐代李昭在《唐史补》中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立贡院”。 朝廷在这里选拔人才,为皇帝或国家做出贡献,所以被称为贡院。

宋徽宗时期,在开封设立礼部贡院。 元世祖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为河南贡院。 明朝末年,河南贡院规模蔚为壮观。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河水入城,开封被毁,贡院被毁。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在明代周王府旧址上重建河南贡院。 院内有宿舍5000多间。 用于监视的明远楼高约四尺,后山屏上建有文昌阁。 。

河南大学校园内的碑刻记录了河南贡院的一段变迁。 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太子太保兵部都督田文景所书碑《重修河南贡院》,一为《重修河南贡院》。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兵部侍郎鄂顺安撰。 “碑”碑。 两碑造型相同,高2.72米,宽1.14米。 帽的正反面均石刻两条龙跃巨浪。 方形碑座四面,有腾龙浮雕。 铭文为楷书,工整美观。 堪称书法杰作。

田文景写道,周王宫旧址地势低洼,人们多次在此挖掘地下文物,致使公园的东、西、北三面形成池塘(今龙亭湖)。 于是他们在省城东北角上方寺南(今河南大学外国语楼一带)购置了197亩土地。 经皇帝许可,他们修建了9000间宿舍,规模比以前更大。

然而,随着河南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增多,宿舍仍不够用,只能暂时使用用芦苇搭建的考试帐篷,引起不少考生的不满。

江南贡院石碑_江南贡院的历史_江南贡院大门

事实上,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河南曾对贡院进行了重修和扩建。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河南布政使林则徐为丹所书《重建河南贡院》碑。 宽高包括11866间宿舍、99间办公室、5口水井,堪称“已建仙规”。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夏,黄河在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决口。 开封城西北,是一片水势汹涌的地方。 河南贡院位于开封市东北部,地势较高。 于是人们拆除了公园里的数百万砖石,转移到城西以挽救危机。

水退后,又建公园。 1844年的《重建河南贡院碑记》称,重建的贡院“鳞次栉比,新楼数千间”,改建考场万余间,挖水井5口,耗资11万两。银。 建设者们感叹开封这座城市尊老爱幼,风俗醇厚。 河南不愧为先贤故里,儒雅风范代代相传。

整修后的河南公园与北京顺天公园、南京江南公园、广州广东公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公园。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6547e154-a91b-40a3-8812-8bc0e0369c3a#)7月25日,清政府在北京与英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这是国家的耻辱。 《辛丑条约》“附件八”明确规定,在被认为闹事(义和团)的地方,暂停文武考试五年。其中,直隶省、山西省而东北三省禁令最多,天宫苑也在其中,河南省南阳州、广州州已暂停考试,但开封不受影响。

清政府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借用帐篷进行考试,即从外地借用考场进行考试。 正如《清实录》所说:“条文规定,各府县暂停考试,并有权借用帐篷进行考试……”

学者张小川在《论桂甲第二科举》中提到:各国商议暂停科举,以惩罚受义和团影响、排斥外国的州县。 这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科举考试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意义。 清朝虽然在军事、外交上屡屡失利,但在科举问题上却毫不含糊:从北京到汴都,凑合着做简单的事情,仍然沿袭旧制,上演了一出暗算陈仓的好戏。 。

◎科举时代已经结束

二十世纪初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政治危机。 朝堂之上,一群头顶长辫,身穿长袍马褂的有识之士,正在认真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人才匮乏,而人才匮乏的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祸害。 。

1903年3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名奏疏说:“科举不废,学堂不兴,士卒无真知,国家无有”。永远不会有拯救时代的人才。中国永远不可能富强,就是永远不可能与其他国家竞争。”

江南贡院石碑_江南贡院大门_江南贡院的历史

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等边疆官员再次上书废除科举。 奏疏称,如果立即废除科举,设立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要等上十几年。 如果十年后停止科举考试,新学校培养人才需要二十多年的时间。 然而江南贡院石碑江南贡院石碑,中国等不了那么久——“强邻四面,怎能等?”

在兴教育才、强国忍辱的时代氛围下,科举制度一路奉行,毫无波折地走到了终点。 1905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废除科举制度。

开封河南贡院也作为这次考试结束的地方被载入史册。

科举制度在中国已经实行了1300年。 选拔进士十万余人,百余万人。 如果他们站在一起,那将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黑暗之地。 学者余秋雨在《中国文化》中评论道:“通过文化考试从全国男性中选拔各级管理者,使中华文明在无数次毁灭危机中幸存下来并得以延续。正是这种延续性,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让我们学习几千年的伟大精神力量,知道什么是永恒的高贵,什么是不朽的美丽。能够变得强大。”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评论道:“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是一场比1905年科举制度更大的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911)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转折点……科举制度曾经是连接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动态的纽带,也是维持儒学在国家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中国的一场突变,就现实意义和转折点而言,它们与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缩影大致相似,标志着过渡时代的开始,废除了封建制度。 1868年明治维新法令颁布后不久,日本进行了诸侯改革。 他认为:“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人们重新关注用外来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产生了留学热潮,这对推动1911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1912年,以林伯祥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先贤在清代贡院书院旧址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 成为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和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是三大支柱。

预科开学时,部分学生会前往公园考场学习。 考场的墙壁上还留有学者的字迹:“墙外蟋蟀鸣,路边萤火光”。 “爬青云路之前,先前进。” 城市白死了。”预科学生在清末民初学习“声、光、化、电”(指清末民初从欧美引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前清朝的贡院。他们大声朗读外文,这是当时新旧社会混杂的一个缩影。

1904年甲辰考试的优胜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命运:会元谭延闿,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 状元刘春霖,曾任总统府秘书,后以卖书法为生; 排名第二的朱汝珍消失了; 花卉探险家商燕柳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建国后任中国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有人说他们“忘记了自己是祖国的大臣”,这是清政府科举进士的失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科举进士的成功。

每个生动的故事,每个候选人都有梦想。 在河南贡院这个不寻常的地方,留下了读书人争相赶考的脚步,也留下了一个试图加强改革的时代的足迹。 ⸈꼈㤈1

图/王伟斌 本版照片由河南大学档案馆提供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