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小小的字迹里蕴藏着教育救国的初心
——陈嘉庚先生手写《集美小学日记》背后的故事与灵感
陈嘉庚纪念馆第二展厅陈列着陈嘉庚先生手书的题词《集美小学笔记》副本。 近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研读了这份文献和相关史料,有了深刻的认识。
嘉庚先生手写的《集美小学笔记》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献。 碑文为嘉庚先生于1921年12月所书,全文267字,表达了6个层次的意思。 第一层阐释了嘉庚先生投资办学的初衷。 在新加坡经商致富后,人民看到祖国的衰落,都傻了。 他们“认为改善国家和社会比教育更好”。 他立志发展教育,改变国家命运。 第二层简述了1913年集美小学的创办。“以集美祠堂为临时校舍,举行开学典礼,数月之内,射溪西的鱼塘被毁”。填上作为校址,到了中秋,新楼竣工了,我们就搬到了燕城。” 第三层是1921年左右,当时校舍已不够用,需要扩建至新址,为集美小学。 “五年来,师范教学楼建在西北角,距离很近,既不美观,又不利于管理,我觉得还是搬走比较好。” 第四层讲述了寨内社的历史渊源和现状。 特别是郑成功的抗清事迹和集美村的社团遗存一定要妥善保护,以供后人纪念。 “现在城已被围,南门完好无损,充分体现了我们汉族的独立精神,我们谨将其保留下来,作为后人的纪念。” 保存下来的南门,就是今天延平楼前的“延平古垒”遗址。 五层投资在寨内社购置土地,建设集美小学新校舍(即延平楼)。 六楼讲的是新校舍所在地的地理特征。 “按闽南大陆南端,有一座临海小岗,与陆峪高崎成一角度,形成一处游览胜地。” 拟建一座百尺钟楼,作为入口标志。 在这里建钟楼的计划没有实施,但学校村的标志性建筑南薰塔就位于延平塔的西侧。
新教学楼于1921年12月奠基,1922年竣工,为纪念郑成功而命名为延平楼。 当时的延平楼风格与现在的延平楼有很大不同。 那是一栋三层楼房,共有房间三十间,面积八千四百一十六平方尺(见陈少斌的《延平楼沧桑》)。 中间为重檐歇顶,两端为西式双坡屋顶和砖墙。 ,白灰色的墙。
纪念碑于1921年12月立于延平楼前,抗战时期与延平楼一起被日军炮火摧毁。 1952年,延平楼原址重建,仍为集美小学校舍,至1965年改建为集美校舍。 校舍重大调整后,集美小学迁至嘉庚路现址,延平楼划归集美中学。 但该碑被毁后并未重新竖立。 幸运的是,这些照片幸存下来,使纪念碑得以复制并陈列在陈嘉庚纪念馆。
碑文为嘉庚先生亲笔题写。 从拓片中,我们可以考察嘉庚先生的书法特点。 这块碑文作为一幅书法作品,体现了嘉庚先生作为儒商的本色。 嘉庚先生非常热爱书法艺术。 他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打下了书法基础。 此后,他一边忙于经商、办学和社会活动,一边以书法修身,刻苦学习,刻苦练习,终于取得了成功(见张培春《陈嘉庚的生活情趣》)。 和精神追求”)。
嘉庚先生留下的长楷书铭文并不多。 集美解放碑上现存唯一的284字碑文,为嘉庚先生所题。 因此集美石碑,《集美小学》拓片的价值就更加明显了。 而且嘉庚先生一生创办了那么多学校,却只为集美小学写了一篇奏折,立了一座纪念碑,可见集美小学作为集美村的第一所学校,在他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从这段铭文中,作者得到了三点感悟:
一是教育救国初心不变。 从1919年6月嘉庚先生第五次回国到1922年3月第六次出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嘉庚先生完成了许多大学创办的重大事件:创办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群贤。建设集团. 他奠定了基础,任命叶远为集美学校校长,创办了商业系和渔业系,开始了集美学校的大规模校舍建设。 1920年建成立德楼、立言楼、月立楼、博文楼,1921年开始兴建文楼、尚忠楼、松石楼、明亮楼、延平楼。 建立厦门大学和扩建集美学校的投资基本上来自嘉庚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利润。 产业一有盈余,就全部投入教育。 这种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保护文物古迹的良好意愿。 寨内社周围的城墙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霜,只剩下断壁残垣。 嘉庚先生主张保留城墙南门,后来成为“延平古垒”纪念碑,用郑成功的事迹和精神激励集美学子。 嘉庚先生在开发建设中注重保护文物,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施,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制定长远规划的巧思。 嘉庚先生围绕延平塔所在山上的“形式佳处”集美石碑,精心策划,后来又进行了如下建设:在延平塔西侧修建南浔楼群,在延平塔西侧挖掘修建游泳池。南侧建设游泳池,东侧建设游泳池。 远处的填海造地与奥头宫相连,修建奥园,从而打造了集美美村环山最重要的景点。 嘉庚先生在城市建设中一贯有效的长期布局值得我们效仿。 (集美区委党校2020年秋季厅级干部培训班方必勇)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